余长军 |
个人简介 |
余长军,1971年生,江西安义人,幼善学,喜书法,好广为涉猎,后就读北京理工大学,并于新加坡美国工作游历经年,开始主动研究中西方文化思想异同,取得丰硕成果,总结完善心学思想体系,打通中西方文化思想桥梁,重树文化思想自信。 |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
电子画册 |
作品润格 |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18970864496(微信) |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然而在近代却被西方超越, 是我们的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吗? 不是的, 原因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 使得西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 对
自己的文化进行了批判, 再造的过程。 最后走向了弘扬理性,科学的道路。反观我们自己的情况, 我们脱胎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虽然有五四运动, 算个小型的文化运动, 但是对自己的文化一直是批判不彻底, 使得我们的文化一直是良莠不分, 真假难辨, 甚至以假乱真的状况,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吸收, 涅槃重生, 从而继续闪耀光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 最优秀的部分当然是心学, 理学, 现代的心理学这个名词的来历也是由传到日本的心学,理学, 后来合在一起叫心理学。 我把我们心学理学的东西和传统儒家的东西甚至一点佛家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删繁就简。 简单明了的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当中都是一些底层原理。 从而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来一个大梳理, 使得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它, 驾驭它。这里的教, 知, 诚, 心, 有事是取自于儒家的十七字箴言“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只是把格物换成了教育以适应现在的客观情况, 把“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换成做事, 这是客观历史条件改变下对经典的灵活变通。 有事是取自王阳明的“必有事焉”, “事上磨炼”, 通俗地讲就是提倡做事, 做好了事就是做好了人,反对出家当和尚, 那是空修。 因此心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教——教育(education) , 可分为主动教育(proactivelearning) 和被动教育(passive learning) , 被动教育是比如学校里的教育, 学校给你安排了固定的教育内容, 主动教育是自主的学习, 可见主动教育更长久, 意义更大, 主动教育贯彻一生, 教育还分真教育(genuine education) 和伪教育(fake education) , 像读书学习如果追求分数这就是伪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掌握知识, 改变认知, 从而改善心态, 提高心智。“有理” 是取自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 , 人欲是指人的情绪, 杂念, 灭可以理解为抵制, 控制的态度, 而不是完全消灭, 那不大符合客观实际, 只是指明我们对待人欲的态度。 在王阳明那里只不过把天理变成了良知, 人欲变成了“心中之贼” , 因此并不冲突。 而朱熹的这句“存天理, 灭人欲” 经过我们正确的理解后能成为心学里最基本的底层原理, 那就是人是应当发展理性的, 而人欲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有时候“美” , “爱” 这些漂亮的字眼有时候也一不小心成了人欲。 因此有时候什么是天理, 什么是人欲是体现一个人一辈子的功夫。 也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 以及你如何去把握分寸。 这短短六个字绝不是一闪而过的, 而是一辈子的功夫。行字取自于王阳明的“致良知, 知行合一” , 是说实践的重要性, 行为力的重要性, 有义取自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指明了驱动我们行为的是利益还是意义。现在很多人做事都是本着功利之心的, 就像那个有名的故事, 说乾隆和纪晓岚外出巡游, 乾隆指着河边熙熙攘攘的人群问纪晓岚“天下之人, 忙忙碌碌, 所为何事? ” , 纪晓岚答道“唯名利二字” , 言罢君臣抚掌大笑。 我更愿意相信这
是小说家的杜撰, 因为这符合浅薄的小说家的认知, 我不认为乾隆纪晓岚作为大政治家就这点儿认知, 在西方就连五岁的小孩都知道难道做事不是追寻意义吗? 而我们却在泛利
益化, 这是心学的一个大误区, 不参透这一点, 人生境界就是沦为一市井小人, 没法志存高远, 也没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而只是蝇营狗苟。勿意勿必勿我直接取自于论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是说不要主观臆测, 不要不变通, 固执, 呆板, 勿我还可以理解为不对自己形成固有观念, 比如现代心理学把人分成内向外向, 这就是对人的固有观念, 而人是跟随心的, 心又是跟随我们的学识, 都是可变动, 灵动的, 所以任何固有的标签贴在一个人身上都是不对的, 都会成为一种妨碍, 这必须打破。法取自于孔子的“三十而立” , 立的是什么, 立的是法,自己给自己的立法, 就是说这个时候人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思想体系, 做事有自己的法度, 自是指自由, 自由是自己由着自己的良知行事。 而不是按别人的道德标准行事, 活成别人嘴中的好人, 予取自于“予则立, 不予则费” , 予可以理
解为愿景。 英语里面的“vision” ,通常说某某杰出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 visionary,是说他们有远见, 有清晰的愿景。圆是指外圆内方, 圆融, 内方是自己有自己的法度, 外圆是与人圆融, 和而不同, 圆也是自己对自己内心的调试,调整, 当不好的情绪产生时自己要“圆” 一下。 好心态也是调整出来的。 人都是会犯错的, 犯了错自己能“圆” 一下甚至比不允许自己犯错更重要。传是传播的意义, 你看基督教的模式, 牧师到处去传教,他们也是看到了好的思想体系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形成合力, 形成风气, 而我们非常优秀的心学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基督教讲的“博爱” , 也就是我们讲的“仁” , 孔子说“仁者, 爱人” 。 仁这个字左边一个人, 右边一个二, 两个人,就是人与人, 就是说人与人应该以爱为原则, 因此基督教和我们的心学没有二样。 中西方文化没有本质区别, 只是大家的表述(narrative) 不一样。静和仪都是养心法, 静(meditation) 可明心见性, 仪是(ritual) , 仪式, 斋敬都是让自己内心惟精惟一的强心法,可以增强人的意志, 比如一个人天天晨起跑步, 天天重复的运动成为了一种仪式, 这对增强意志是很有好处的。真(genuine), 也是心学的主旨, 这个真字的定义为“顺应良知而行为真”, 这个定义是很有深意的, 点明了心学“惟
心(mind oriented,not ideolism) ” 的主旨, 这相对于惟物“objective-oriented or materialism” 而言从作人的境界要更为高远,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看到很多人学习上唯分数论,这是惟物, 忘了读书的根本是明理, 这叫惟心。 在社会上,很多人追逐物质, 名利, 官职, 这是惟物。 但我认为, 一个人的上进应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觉悟, 而自由(自己由着自
己的良知), 自在(自己在哪就是哪, 不以得失成败为喜乐),这样的人更纯粹, 不会为想得而未得而苦恼, 而焦躁。 最后反而为自己的欲望击败了。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 是的, 心学就是要打开心灵之门, 让心灵更博大。 惟心的心灵比惟物的心灵博大而久远, 看淡得失成败, 显得更为坚韧。 不会风干物燥。所以当一个人上进的动力不再是出于对外物的追求, 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觉悟, 良知的驱动, 这就是心学的主旨了,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真了, 内心就是充实幸福的。 这样的人就纯粹, 那种欲得而未得的焦躁就不会影响他。 这样的生活态度就是摆正了的。
总体而言, 我们的文化本质上是脱胎于一种封建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们有自己的封地, 不用自己劳作, 闲来吟诗作赋, 写字画画, 这都算“无用之用” , 因此孔夫子看轻劳动也很正常了, 但是心学提倡的是经世致用, 强调行为力, 很多民间谚语像“吃得苦, 耐得烦, 不怕死, 霸得蛮” 更能体现心学的智慧。 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制使得我们对这种读而优则仕, 对读书有一种崇拜, 以至于“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对封建士大夫的无用之用也很崇尚, 以至于各种大师满天飞, 国学大师,书法大师, 某某大师随便涂抹几笔的画作拍出上千万的高价都体现了对这种无用之用的崇拜。 这是极其可笑的。 而心学注重人明心见性, 注重觉悟, 注重知行合一的行为力, 注重实干, 才是我们实干兴邦的基础。这算是我对我们文化的一点批判, 希望大家都保持对待事物的批判精神, 去伪存真, 抽丝剥茧, 在这里对我们文化精华的部分做一个总结, 使之成为一个思想体系。 而灵活的驾驭使用则是一辈子的功夫。 心学理应深入人心并再创辉煌。
附录: 简短心学释义
真: 太极分阴阳, 意识生善恶, 知善知恶为良知, 循善而行,依良知而行为真。
教: 教育有主动教育(自主的学习) , 被动教育(学校安排的教育内容) , 有真教育(以完善人的心态提升人的心智为标准) , 有伪教育(以考试分数为目的) 。
诚: 惟精惟一, 欲修其身先诚其意,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心: 心是心态, 心智。 人的成长一定是以心态的完善, 心智的健全为标准。 正心就是端正心态。 即心即佛强调心的即时性特点。
知: 知是认知, 知识, 良知。 不同的认知带来不一样的看法,学习是一个积累认知完善认知的过程。 正确的认知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法: 法是立法, 法度。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指立法, 每个人要形成自己行为的法度。
行: 行是行为力, 王阳明说致良知, 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末。
自: 自是自由自在, 自由是由着自己心中的良知理性行事,自在是做事循着其本来意义
予: 孔子说予则立, 不予则废。 予就是愿景,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愿景, 而不是浑浑噩噩。
圆: 老子庄子是圆的学问, 圆是圆融, 外圆是与人和而不同,内方是自己的法度。
传: 传是传播, 好的思想要传播, 让更多的人知道才会形成社会的正能量。
静: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是一种自在, 静可明心见性,静是养心法。
仪: 仪是仪式, 指重复的活动, 古时有斋敬的工夫, 也是一种仪。 虔诚的心境和重复的行为。
有理: 心中有理性, 有天理, 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 也是克己复理之谓。
有义: 有义是有意义,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做事追寻事物的意义。
有事: 王阳明的必有事, 就事上致良知, 知行合一。 而不是空修道德。
勿意: 勿意就是不要主观臆测, 先入为主, 乃固执之源。
勿必: 不固执于一端, 变则通, 万法随心。
勿我: 勿我是佛家里讲的空, 倒空对自己形成的固有观念。观念是名, 名可名, 非常名。 人不应该给自己打上标签, 戴上帽子, 须知即心即佛。 是指人只是一即时状态, 每一刻都是重新开始。这张国学集萃汇集儒, 释, 道, 王阳明, 朱熹, 诸葛亮等先贤的智慧,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健康完整的人格, 使得我们过一种至真的人生 。
后记:
心学是经世致用之学, 心学培养人的意志和行为力, 心学培养的是强人(意志坚强的人) , 超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 这一点不同于无用之用浸淫下的文人,国人对无用之用的崇拜还是源于对权力和统治阶级的崇拜,古往今来, 那些有大成就的人, 无一不是意志坚定, 行为笃定, 心态成熟, 智慧超凡的人, 这些优良的特质是任何人都希望拥有的, 然而这些特质的获得, 就取决于对心学的掌握。心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只要是牵涉到人的思想, 意志,价值观, 等等。 就是心学, 你看基督教是心学, 佛教也是心学, 我们的国学等等, 都是心学, 然而这里要揭示的是心学的底层原理, 通过对比沟通中西文化, 透过不同文化语言的不同表达叙述, 有什么样的共同的心学底层原理在支撑, 在发挥作用。 而掌握了这些底层原理, 就可以让我们把握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意识世界, 不为假象迷惑。 做到通达洞彻。在物质世界, 有门学问叫《力学》 , 离它的奠基人牛顿逝世到现在也都快三百年了, 它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驾驭物质世界的能力史前例, 火箭上天, 天体运行, 力学精确地指引着现代科学, 可是在意识世界, 还没有出现一本权威的书, 来精确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 难道是意识世界太过纷繁复杂? 熙熙攘攘的人类社会活动是否也受某种原理某种规律在主导? 揭示这些规律原理是否可能存在可能? 是的,这样一门学问叫心学。运用心学这一思想体系去印证社会现象, 去分析事情,
文章, 人。 通通都无往而不利, 就像一把庖丁手中的解牛刀,而反观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的哀叹: “我们的国学, 怎么弄,学国学的处处在社会上吃亏。 ” 原因就在于国学以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都有人为制作的东西, 这些人为制作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规矩而不是规律, 要知道最后起作用的都是规律, 而构成心学的底层原则的就是这样一些规律。心学是规律而不只是规矩, 这就决定了心学有自发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人, 就有心学, 通过大范围的观察人类社会活动, 就会发现心学的规律在起作用, 有心人就能总结它,而我们庞杂的传统文化, 因为它们里面有很多人为制作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算统统丢掉, 心学也不会丢。 因为心学规律是客观存在, 前人的文化遗产里面都有了对心学的研究。 大家用各种五花八门的名词概念, 不同的表述方式来描述。 而心学就是要统一这些思想, 高度概括的, 简练的来揭示心学的底层原理。心学是思想领域里的截拳道。 学好心学就是要做精神上的强者, 心学不是不痛不痒的文字, 这个世界有百分之八十的书籍是本着自我营销的目的而写的书籍, 你写围城, 他写边城, 有的通过书名就知道里面靠描写渲染欲, 兜售欲来吸引读者或什么营销的目的, 比如什么丰乳肥臀。
附录: 笔者关于心学的一些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