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超官方网站
http://www.ipamsh.com/geren.asp?big=104
张凌超
个人简介
张凌超艺术简介 1941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班,胡杨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荥阳市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荥阳书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张凌超画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荣宝斋画谱》、《故宫博物院张凌超馆藏精品选》等十几部专集。 创立胡杨画派,自 2000年至今,先后十九次带领学生深入我国西部胡杨生长分布的几十个地区,考察、采风, 每次都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领悟。十几年来创作了《春之韵》、《夏之歌》、《秋之赋》、《冬之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五个篇章胡杨系列作品一百余幅。国内诸多著名学者、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如邵大箴、谢永年、徐恩厚等等对张凌超的胡杨作品的学术成就给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张凌超主编《怎样画胡杨》工具书,填补这方面专著的空白。 2005年被评为感动荥阳十大道德模范之一,为荥阳市人民捐赠中国画精品力作100幅,当地政府建立张凌超艺术馆长期对外展出张凌超捐赠国画胡杨作品。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电子画册
作品润格
联系方式
学术评论
荒漠深处的甘泉 ——著名画家张凌超“胡杨山水”艺术赏析 □美术评论家 李克俭


 作为一个有艺术思想、有审美理想、有探索精神的老一辈艺术家,张凌超的胡杨山水艺术创作,见证和彰显了一种当代山水艺术命题:山水题材的独特发掘与开采,是艺术家寻找“荒漠深处甘泉”的生命历程。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家中,以胡杨山水作为入画题材,胡杨山水画家张凌超先生,无疑是一个艰辛探索者和佼佼者。张凌超先生的胡杨山水画作品,已经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技法临古、摹古的胡杨山水,而是具有时代人文精神、盛唐文化气象、魏晋文学风骨、宋明书画意境的特色山水;作品的深度,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张凌超从传统山水文化中找到了当代胡杨文化、胡杨精神,也找到了博大与精微的胡杨山水美学体系。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张凌超对胡杨精神的思考与构建,已达半个多世纪,对胡杨山水的写生、创作、研究已达20余年。张凌超的艺术探索足迹,是伴随着胡杨生命历程,真正把艺术家生命意识融入到了胡杨山水大自然之中,找到了胡杨与天、地、人之间的感应,找到了人类命运的顽强与精神的律动;找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生命之源。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张凌超年逾古稀,仍然以胡杨精神迈着坚定的艺术探索步履,踏遍了塔里木河流域,深入新疆、内蒙、甘肃等大漠戈壁深处最美的风景,将胡杨、戈壁、大漠、山水、天地、人文、生命等文化元素融会贯通,营构一种当代胡杨山水艺术审美空间。

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意识,是当代山水画家需要传承和研究的艺术课题,真正需要的是艺术家深深的思考和探索。在张凌超看来,中国山水画,自隋唐人物画山水背景剥离成科以来,穿过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巅峰和文化烟云,可以看出,山水画始终沿袭古代经典山水的前辄之路,坎坷翻越,迷茫徘徊,奔突跌宕于荒漠深处,彷徨于寻觅一路绿色流响和生命甘泉的泥途。或问:当代山水画,过度摹古、临古、拘古、泥古,以致于古代山水从“三远”模式(高远、深远、平远)到陈陈相因,亦步亦趋,定格不化,千山一律,千水一面,不知山水画的“生命空间”在哪里?不知山水画的“艺术空间”在哪里?

生命是山水艺术的一种文化痕迹;

艺术是山水生命的一种文化痕迹。

从自然山水到艺术山水,总是由荒漠走向甘泉,又从甘泉流向荒漠,再从荒漠奔向甘泉……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就是在这种往复与冲撞、迷茫与自觉、传承与创新的磨砺中,旨归于一种自然山水的艺术表达形态和大美之境。

当画家由自然山水中的“小我”蜕变为艺术山水中的“大我”之时,山水画的文化底蕴为之深厚,艺术境界为之宏阔;而山水画的生命意识觉醒,就在于画家不断地跋涉寻找自然山水中的文化层面、人文思想、民族精神、艺术元素的整梳与激活,山水意境的疆域拓展等等。这个寻找“大我”的过程,就是画家成长与成熟、传承与创新、突破与提升的必由之路。从而可见,山水画艺术的突破点,即在于画家倾力寻求一种独特的“山水题材”。这种独特的“山水题材”,与古代山水文化底蕴、与当代文化背景,与画家的文化认知,以及画家的绘画理念、艺术思想、境界营造、艺术风貌的呈现等文化因素,缝合默契,共建一个艺术审美空间。

张凌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融汇胡杨生命血脉和胡杨精神的艺术家,他是一个雄浑刚毅、探索不止的荒漠挖泉者。倾其毕生的心智,张凌超选择了大漠胡杨作为山水画的独特题材,并在几十年的艺术历练中,形成了独特的“胡杨山水”国画风貌。

纵观张凌超的“胡杨山水”国画艺术,展现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胡杨文化”和“胡杨艺术”历史文本和当代画卷。这么一个无限延伸的“胡杨山水”审美空间,独立于荒漠深处的胡杨题材,已经与中国传统山水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取向,以及博大精微的时代精神融会贯通,构筑一种“荒漠与甘泉”、干裂秋风与杏花春雨的“胡杨山水”的艺术境界和美学体系。

由此,品读张凌超的“胡杨山水”艺术,需从以下几个层面观之:

一是艺术理念的擎举与独创。艺术理念的形成,对于一个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画家来说,至关重要。但凡历代艺术大家的山水作品,非同一般的技巧画匠所能企及者。张凌超是一位有文化内涵的山水艺术大家,其艺术巅峰即在于他的“胡杨山水”。这是因为,张凌超既有古典传统的“魏晋风骨”文学自觉与养颐,又有当代人文思想的奔涌和艺术境界的开采;他把本体生命历程与“胡杨山水”生命意识交融一处,在走出传统山水技法“荒漠”的过程中,不断寻索当代“胡杨山水”的绿洲与甘泉。这就是张凌超的“胡杨山水”艺术境界的崇高之处,也是张凌超 “胡杨山水”艺术渲染与张扬的生命力所在。不是吗?胡杨这种植被于西北边陲荒漠自然深处,抗干旱、抗盐碱、抗风沙、抗酷暑抗严寒…..那种抗击生命荒漠化的顽强和对生命甘泉的探索,足以支撑起一座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丰碑,日月同鉴,天地纵横。

二是艺术境界的博大与苍茫。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画家要用独特的感悟和精神气质,用生命的能量和心灵的感应,捕捉胡杨外形与内形的文化因素和艺术美感。南朝谢赫在他的著作《画品》中说:山水画的品评,讲求意境,第一是要“气韵生动”。谢公是从山水画的整体形态品出“意境”的营构,对于山水画艺术境界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意境”的构成,首先是要画中有“意”,这就是画家的思想情感,其次是画中有“境”,即“意”理纵横驰骋的疆域。张凌超的“胡杨山水”,在充分感悟中国画意境美学的同时,在“博大精微”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将传统山水文化、人文思想、艺术理念、笔墨技法、激荡情怀等多种文化元素,根系于荒漠深层的胡杨生命之树。荒漠自然之胡杨,在画家张凌超心中和笔下,已经成为“山水胡杨”、“生命胡杨”、“艺术胡杨”;如此,荒漠与胡杨生命的冲撞、磨砺、更加映衬和彰显“胡杨山水”的甘泉之美;从而构建一种胡杨文化、胡杨艺术的民族精神“图腾”,这也是张凌超“胡杨山水”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是艺术品貌的超卓与新奇。从张凌超的“胡杨山水”艺术的表达形态来看,不仅在其作品中植入古典山水的根系文化、生命情怀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在艺术品貌的出类与独创中,融入现代文人山水的深远、博大、放纵、寥廓、崇高、永恒的文化意念,以及神奇胡杨与山水自然的取势,使奔涌的激情在夸张的动感构图与佛禅的机锋、回归于天地莽苍、胡杨永恒的文化氛围之中,非常超卓地形成一种新奇的艺术审美空间。譬如,他的代表作品《胡杨魂》、《大漠之魂》、《大漠卫士》、《生命赞歌》等,通过多元文化元素的组合、提纯、渲染、夸张、放量,表现和升华了作品的鲜明主题。因此,构图技法更是收放自如,放,则放达极致,或特工胡杨沧桑之肌理,或写意胡杨茫茫之深林,或岁月风化、荒漠弥漫下胡杨的生命奇迹……画中胡杨,处处显现出荒漠与甘泉的强烈对比,枯润结合,春秋笔墨;取法宋元,功力扎实,古意盎然,造型夸张与严谨,色彩放达与渲染,水墨结合青绿,既有水墨山水的写意性,又能在苍茫的墨色之外保持青绿的俊逸和典雅,呈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艺术风貌,让心灵的幽深曲折与自然默契呼应,交融一体。既有民族意蕴,又有现代意识,苍茫博大,意境深邃,人性雕塑,灵心见骨,体现出卓尔不凡的生命气象。这胡杨已非大漠自然中的胡杨,而是画家奔涌激情与茁壮生命托举的艺术胡杨;极致干枯沙化的胡杨与绿意涌动中的胡杨,岁月风化、天地沧桑,唯生命之甘泉,滋润和幻化出“大漠胡杨”、“山水胡杨”、“艺术胡杨”。这胡杨,是人格美化的,是山水造势的,是艺术浸透的,整体品貌蔚为壮观;这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的胡杨,是荒漠深处的生命体系,千姿百态的胡杨,傲骨屹立的胡杨,巍峨险峻,万千气象,是可谓“极目金黄千里秀,自成一景阅沧桑”,给人一种雄浑苍茫、博大深邃的文化传奇和艺术美感。

透过张凌超先生的“胡杨山水”艺术,仿佛看见,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独辟一线前行的方向;正在走出泥古传统“荒漠”的歧路,再现新文化山水画题材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再现当代山水画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突起,其风头正健。期待的是,张凌超先生能否再现“胡杨山水”的新语境?能否再展波澜壮阔的“胡杨艺术”新画卷?唯其不畏艰险,勇于跋涉,方能荒漠远行;唯其莽莽万里,挖泉不止,方得初心。

 

(作者简介:李克俭,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作家)

版权所有:水墨丹青 艺术网        中国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6033583

联系电话: 15510071737    

投诉电话: 15510071737

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环岛北金润1号楼二单元205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