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超 |
个人简介 |
张凌超艺术简介 1941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班,胡杨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荥阳市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荥阳书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张凌超画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荣宝斋画谱》、《故宫博物院张凌超馆藏精品选》等十几部专集。 创立胡杨画派,自 2000年至今,先后十九次带领学生深入我国西部胡杨生长分布的几十个地区,考察、采风, 每次都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领悟。十几年来创作了《春之韵》、《夏之歌》、《秋之赋》、《冬之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五个篇章胡杨系列作品一百余幅。国内诸多著名学者、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如邵大箴、谢永年、徐恩厚等等对张凌超的胡杨作品的学术成就给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张凌超主编《怎样画胡杨》工具书,填补这方面专著的空白。 2005年被评为感动荥阳十大道德模范之一,为荥阳市人民捐赠中国画精品力作100幅,当地政府建立张凌超艺术馆长期对外展出张凌超捐赠国画胡杨作品。 |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
电子画册 |
作品润格 |
联系方式 |
胡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遗存里是缺门的。它的沉郁苍凉,铁骨铮铮的形象,它的带有悲剧意味儿的姿态,它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的崇高和苦涩离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似乎很远,与文人画中的萧散简淡的“逸”的情调似乎并不搭界,而更像是情感激越的“入世者”,它的象征意味儿也带有某种哲思。中华民族有着深深的英雄情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占着大多数,有创世纪的英雄,有为民族存亡奋不顾身的英雄,也有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英雄,在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壮烈牺牲会令天地感应、山河同悲。人们也把这种情感对象化于大自然,胡杨、苍松、巨柏、白杨、木棉……都被视为具有灵性,有着人的品格、节操的树木。胡杨树被视为沙漠上的英雄树,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它雄伟,它强悍,它能够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护农田,在大漠上天然成林,育成一片绿州。
胡杨有“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精神,张凌超先生正是为这种精神感动,发下了为它立传的宏愿,画面上,胡杨那种巨大的生命内蕴和顽强精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家选择这个题材饶有深意。首先,胡杨可以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极强的礼赞意味。“生命象征论”是美学的重要课题,就像传统士大夫选择梅、兰、竹、菊寄寓人生态度。
画家似乎也在画自己。笔墨流露出的情绪分明是心迹剖白,夫子自道。画家多坷的命运更多了几分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对胡杨也有着更为独特的观察视角。在这里,胡杨是画家的心象。张凌超自己进入胡杨林的同时,也把观者带了进去,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画家的内心世界也在无遗的展露,多情而敏感的人生体验赋予胡杨别样的生命。“人化了自然”让观者深受感动并引发了对宇宙的叩问和对自身的反思。
就笔墨论,张凌超以传统立骨,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对树叶素描关系的追求,对色彩的铺陈带有明显的二十世纪的特点。他笔线沉着,讲究骨法,有很强的用笔意识。自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历代均有论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生死刚正谓之骨”,把用笔和人格联系起来了。“道咸中兴,金石学盛”黄宾虹认为由此而振兴的对笔力的追求于画更是如虎添翼,“金石趣味”成为中国画用笔的高标,而“书为画本”更是笔墨文化的核心内容。他的胡杨作品《历尽沧桑》、《不朽丰碑》将胡杨不屈的生命以及生死强烈的对比的生存环境表现的酣畅淋漓,具有极强的视觉感观,以破笔写出的技干气脉紧连,劲健圆浑,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胡杨的苍老和坚韧。
从作品看人格。张凌超的勤苦执著如他描绘的胡杨一样令人感动。他曾为生活漂泊多年,饱尝过人生的艰辛。所以他对胡杨的体认,较一般的画家更为深刻,“移情”地描绘于张凌超更有一番别样的滋味儿。难得的是,生活的磨难没使他消沉和颓丧,却变得更加深沉敦厚,渐渐退却了火性,“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这应是中国画家最好的状态。生活简单,处世低调,内心安详,从容淡定历来是高士的品格,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亦即人文追求则从来不曾放弃。中国画讲“格”,如果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地面对这个世界,自然修到了高境,画的格调也自然会高起来。
张凌超先生以几十年的执著,做人作画,以丰硕的作品完成了人生的一个甲子。第二人甲子在即,正是中国画家最佳的年龄段。以他的才情、阅历、积累和勤勉的人生态度,必然会越画越好。如果充实以理论涵养,像前人一样读书养气,自能进入“人书俱老”的状态,通会之际,人成艺成。作为同道,既为他的成就祝贺,也以前人经验为共勉。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江山就是祖国”,因而,崇尚壮美、追求雄浑、博大、沉郁、深厚的气象。而张凌超的作品宝贵之处正在于延续了这种精神,为时代留下了印迹。
丙申年初夏老鱼写于闻涛斋